近日,天津公司承建的淄博市城市快速路网建设项目(一期)(标段3昌国路快速路建设项目)《创新驱动大型市政工程桥梁结构精准高效建造》荣获中施企协2025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果“二等成果”。这项荣誉的背后,是项目团队在管理模式、技术工艺、智慧建造等维度的系统性创新,更是“创新驱动”理念在大型市政工程中的生动实践。
作为淄博“两环五射线”规划的关键工程,昌国路快速路全长约10.78千米,建设过程中面临体量大、专业多、范围广、工期紧等多重挑战。项目团队以创新为破局点,通过管理机制重构、技术工艺优化、智慧平台赋能,实现了桥梁结构的精准高效建造,为大型市政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工方案”。
管理机制创新:构建精准管控的“三级大部制”体系
大型市政工程的高效推进,核心在于管理机制的科学性。昌国路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级项目管理+大部制职能管理”的双层架构,破解了传统工程“管理半径过大、责任模糊、效率低下”的难题。
三级项目管理以“分层负责、精准控责”为核心,形成了“项目经理—片区经理—区段长”的垂直管理链条。项目经理作为一级管理主体,统筹项目全局;片区经理作为二级管理主体,负责4亿-12亿元造价范围的片区统筹,实现中观层面的资源调配与进度把控;区段长作为三级管理主体,聚焦4亿-6亿元造价的区段,深耕现场执行细节。这种分层模式既保证了决策的统一性,又将管理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避免了“大而化之”的管理盲区。
在此基础上,项目推行大部制职能管理,通过跨部门整合实现“人、事、责”的高度协同。安全监督部成为管理整合的典型:将设备管理、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巡查电工等分散职能纳入统一平台,实现工人出入、考勤、工资发放、疫情防控、安全教育的“一站式管理”。内设的民管小组、设备小组、督查小组分工明确,既确保了2000余名施工人员的全周期服务覆盖,又通过“平台化操作”将管理效率提升40%以上,彻底解决了传统工程“人员管理碎片化”的痛点。
技术质量与成本管控的精细化同样是大部制的亮点。技术质量部采用“专业负责人驻场指导”模式,对张拉压浆、桥面连续、大型吊装等关键工序实行“专人研究、专项指导、专场验收”,统一工艺标准与施工做法,避免了各工区对图纸理解的偏差,将工序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预算管理则创新“模块化+包片区”双控机制:模块化管理让成员深耕对应构件的工程量核算,包片区管理使预算人员下沉工区,负责经济资料收集、分包结算与内外结算闭合,通过“点面结合”实现成本误差控制在3%以内。
技术工艺创新:破解桥梁建造的“效率与质量”难题
桥梁结构建造是市政工程的核心,昌国路项目以技术工艺创新为抓手,针对墩柱、盖梁、现浇板等关键构件,推出一系列“省时、提质、降本”的优化方案。
现浇墩柱施工技术优化重构了传统流程。项目建立钢筋加工中心,在胎架上集中绑扎钢筋笼,经质检合格后运输至现场吊装。这种“工厂化预制+机械化吊装”模式,不仅避免了现场绑扎受天气影响的问题,更通过胎架定位将钢筋笼尺寸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配合无支架施工工艺,极大节约施工时间,保障钢筋作业队连续施工、保证了墩柱钢筋施工质量,为后续盖梁精准安装提供了保障。
现浇盖梁施工技术的突破则体现在“大型构件精准拼装”上。260吨重、24.5米长的预制盖梁吊装是项目的关键节点,传统施工难以控制精度与安全。项目团队采用“钢筋加工中心集中绑扎+整体吊装”技术,通过BIM预拼装模拟确定吊点位置,配合高精度全站仪实时监测,最终实现吊装误差≤2毫米,仅用28分钟完成首榀盖梁吊装,为全线装配式施工提供了“样板经验”。这种工艺不仅将盖梁施工周期缩短30%,更通过“工厂化生产”降低了现场作业风险,获评“山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创新竞赛一等奖”。
现浇板倒挂施工技术的创新则破解了“钢结构与现浇板变形协调”的行业难题。传统施工依赖地面支撑架,不仅成本高、影响交通,还易因支撑沉降导致结构变形。项目团队研发“无支架倒挂工艺”,利用钢结构自身承载能力固定现浇板模板,使浇筑过程中两者同步变形,既保证了钢梁预拱度的精准恢复,又减少了措施材料投入,该技术已成为城市核心区“占路施工最小化”的典范。
智慧建造赋能:数字化工具重塑施工全流程
在“新基建”浪潮下,昌国路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擎,构建了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的智慧管理体系,实现建造过程的“可视、可管、可控”。
4D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是项目精准管控的核心。通过将三维模型与进度计划关联,项目建立了“时间—空间—资源”的动态模拟平台,可实时查看下部结构、盖梁、桥面等构件的施工状态。例如,在CPm142下部结构施工中,4D模型提前预警了钢筋绑扎与模板安装的工序冲突,通过调整作业顺序节约工期15天。这种“虚拟建造指导实体施工”的模式,使关键线路工期偏差控制在5%以内。
智慧工地平台则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全面感知。平台集成了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抓拍违规作业)、环境监测设备(PM2.5、噪声数据超标报警)、农民工实名制系统(人脸识别考勤与工资代发联动),以及智能张拉、压浆、喷淋养生等专业设备的数据接口。智能张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油压与伸长量数据,自动预警超差情况,使张拉合格率从85%提升至97%;智能喷淋系统根据环境温湿度自动调节洒水频率,确保混凝土养护强度达标率100%。
数据协同是智慧管理的关键。项目建立“工艺数据中心”,将搅拌站配比、实验室检测、构件预制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形成“从材料进场到工序验收”的完整数据链。例如,预制梁场通过“Smart4D智慧梁场管理系统”,实现了梁体生产计划、模具调度、养护记录的数字化管理,使梁体预制效率提升25%,库存周转率提高30%。这种“数据驱动决策”的模式,为项目节省了管理成本。
淄博昌国路快速路项目的“二等成果”,不仅是对一项工程的肯定,更是对“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管理机制的重构到技术工艺的突破,从智慧平台的搭建到成果的行业输出,项目团队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与“精益求精”的态度,书写了大型市政工程高效建造的新篇章。未来,随着这些创新经验的持续推广,必将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更强动能,让“精准、高效、智慧”成为新时代工程建造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