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国家社会,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和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将赋予我们对城市全态势感知的能力,5G通讯和云计算将为城市态势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实时交互提供可能。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和传统时空分析技术的结合,将赋予我们从全态势数据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改变都将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2年1月30日,《浙江省加快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获中央批复同意,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全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是当前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来破解城市治理和执法问题的方法,并在尝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形成职责更清晰、队伍更精简、协同更高效、机制更健全、行为更规范、监督更有效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提供了有效探索。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区块链协助平台,打破政府数据孤岛。
为进一步解决“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工作中跨部门协作信息提取耗时久、效率低的问题,宁波市江北区以数字法治建设为切入点,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被篡改”、“全程可追溯”等技术优势,建设“综合执法处罚办案协同应用”。以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为核心业务场景,探索执法证据收集、共享、应用新形式,推进执法业务协同办理,促进执法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享。
1.主要应用场景。
一是采用分布式中台,解决数据收集“后顾之忧”。通过区块链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部门间多跨协同、执法数据“一体采集”。应用基于区块链架构开发,底层区支撑平台为联盟链形态,支持通用的存证信息可信存储,区块链数据的访问设置权限,只有联盟链成员才有权限访问存取区块链数据。业务系统平台构建在区块链平台之上,采用微服务架构部署,便于应用快速扩展和维护,能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实现动态更新。在区块链架构下,数据主权仍保留在数据拥有方。通过联盟链技术,部门间数据信息在区块链系统中以密文的形式保存和传递,有效搭建起部门协同的桥梁。目前城管部门已与住建、市场监管、交警等多部门搭建“联盟链”,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部门数字上传、数字加密、数字提取,记录证据的产生,追踪证据的使用,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跨部门高效协同。通过该模式,办理简易程序案件时间缩短至原流程的1/60,办理一般程序案件提高效率30倍以上,管理到执法闭环联动提高效率近80倍,实现跨部门协同零次跑
二是建立动态证据中心,实现具体场景“1键共享”。通过建立面向场景的执法数据仓库,对电子证据进行固定,形成动态证据中心,实现具体场景“1键共享”。各部门需要查阅相关证据时,对执法数据实行1键打包、智能共享,并将数据下载等历史操作存储在区块链节点中,使之无法被篡改,以方便后续追溯使用责任;同时,通过多渠道收集责任主体数据,搭建责任主体画像库,正确评估执法客体历史违法信息,推进证据的部门共享应用。目前,工地渣土清运管理、跨门占道经营等多个数据协作场景已实现跨部门共享。
三是搭建责任主体画像库,实现简易处罚“现场办结”。多渠道收集责任主体数据,搭建江北区责任主体画像库,正确评估执法客体历史违法信息,对执法情况进行量化,将案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数据驾驶舱以及责任主体画像,实现数据量化可视,直观展现当前执法趋势。执法队员在办案过程中,通过PDA手持移动执法终端可直接查询到责任人以往的案件信息、处置结果、责任人的相关资料,部分资料在有效期内可直接使用,无需重复获取。在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的前提下,执法队员借助PDA设备,通过拍摄取证、身份信息验证、开具处罚决定书、缴纳罚款等流程,对案情相对简单、违法事实清楚的案件实现当场办理,无须当事人再次上门办理,优化办案流程、提高办案效率,实现高效能执法。目前该应用模块已支持19种常见简易程序执法案件的现场办理,并持续进行优化升级和功能拓展。
四是加强全过程监管,规范执法行为。依托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全程可溯的技术特性,通过对执法程序、办案流程、办案时限的追踪,可以加强对执法队伍的考核监督,将管理中涉及到的执法的证据材料、整改信息、处理意见进行电子存储,执法部门、管理科室、管理层随时核验确认,实现业务协作和证据流程线上化,权责清晰,减少执法办案及审批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推动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多渠道收集责任主体数据,搭建责任主体画像库,根据实际情况和已有案件信息,可以正确评估当事人过往违规违法处置记录,促进责任主体的信用意识提升,达到人性化执法、正向引导、个人信用提升多重效果。
五是推进远程办案模式,实现案件处理“云上办”。通过应用,执法中队可以和当事人线上完成案件办理的信息收集、文书送达、线上缴费等全流程业务,最终实现线上办理案件,当事人不需要到执法中队即可完成罚款缴纳、信息提交、文书确认的效果,从而实现办案“零次跑”。
2.取得成效。
应用上线至今已办结内部管理到执法、外部部门间协同案件共2825件,其中PDA简易执法案件1816件,完成外部协作事项1044项,录入许可证数据1691件,收集责任主体数据18958条,梳理优化市容管理等35项内部案件流程和“排水一件事”等20项跨部门联动流程。目前,已打通综合执法与公安、住建、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通道,在浙政钉上线,并与省综合执法办案系统打通,案件处理结果直接录入省办案平台。
由于该模块在跨部门协作、提升执法效能上的作用明显;因此,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场调研关注,并先后被宁波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黎伟挺、宁波市副市长沈敏等领导批示推广。
目前“综合执法处罚办案协同应用”已列入省数字化改革中数字法治跑道,在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1本帐S1”目录中,并被列为全省行政处罚办案综合集成改革、宁波市数字化改革重要应用场景;同时,还被市委改革办《改革先锋》、宁波市政法委《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工作简报录用,且受到住建部大城管公众号、浙江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3.改革创新。
理念思路创新。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和业务孤岛的联通,做到高效取证执法、执法管理过程留痕、全程安全可控为目标导向,将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多方协作、全程可追溯等的技术优势和联盟链架构应用完整性、适应性、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集中协调管理的特点充分应用到执法过程的证据链的收集、固定和使用,从而达到存证真实可溯、取证便捷安全、执法高效留痕等要求,以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为核心业务场景推进跨部门数字化改革。
体制机制创新。在制度层面,该应用打破物理空间、人员编制等现实条件的限制,为形成“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提供了有效探索。在理论层面,论文《依靠科技助力,推进执法提质增效》在省司法厅全省综合行政执法实务研讨会成果汇编上刊登。
实施举措创新。系统目前已打通综合执法局内部管理、执法各业务科室,外部通过与住建、市场监管、交警、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搭建“联盟链”,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跨部门数字上传、数字加密、数字提取,记录证据的产生,追踪证据的使用,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高效的跨部门存证、取证、举证、执法。
4.推广价值。
政府部门间存在数据孤岛,在进行多部门业务协同的时候需要走繁琐的线下流程。“综合执法处罚办案协同应用”将多个部门组成联盟链,相关数据存证上链,保证了数据的安全,避免了数据的泄露,给多部门间业务数据协同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系统还在案件的处理、案件资料获取、基础信息等方面也使用到区块链的存证,保证了数据的安全,避免了当事人数据造假,并且责任到人,方便执法的监管,形成“审批-监管-处罚-监督”全流程闭环。
通过使用“综合执法处罚办案协同应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不增加人员、机构前提下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执法,从而推进基层工作从“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升级,促进乡镇功能从条块分割向扁平高效转变,实现执法一支队伍线上集成。
(二)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平台。
为能够有效建立全方位的监测体系,宏观的掌握江北区整体的城市管理及运行现状,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数据支撑,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江北区从2019年开始试点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建设江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通导遥监测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水质监测,即“空、天、地”一体化、全方位的监测手段,形成江北区城市管理监查“一张网”。
该平台选取高景系列的遥感卫星获取的数据作为江北区遥感监测服务的数据影像来源,空间分辨率为0.5米,大大提升“防违控违”和“4边3化”问题的发现和处置率;同时,采用倾斜式摄影的建模方式,运用无人机搭载5镜头的载荷,实现模型空间分辨率为0.05米,完成覆盖面积为江北区城市核心区2.67平方公里实景模型数据采集。
在平台三维GIS运行系统中实现天际线分析、通视分析、可视域分析、日照分析、控高分析等三维空间分析,为后续各要素接入可视化提供系统支撑。
在物联网的运用上,该系统通过北斗定位,实现了定制化的窨井盖的智慧化管理。在井盖被盗或异常移动时,可实现主动报警,并在地图上可直观显示异常井盖的地理信息位置。
(三)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推动执法效能提升。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1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相对传统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视频数据处理与视频内容分析技术,能够通过自学习训练自行生成逻辑关系式或算法,对场景内目标进行自动识别,相比人工进行逻辑关系式或算法设计的传统方式, 机器学习方式能够大幅提高分析及处理的准确率,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创新。
江北区启动运用的“千寻系统”,就是应用了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前端摄像机采集视频,再通过智能分析服务器的数据采集单元对平台的视频资源进行图片抓拍,智能分析服务器通过大量的相似场景样本的收集、整理,然后对识别算法的训练优化,完成分析系统对该类场景的智能化识别;识别出违规场景后,推送给业务平台,再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需要转发给中心式督办系统或直接发放到执法人员手机端。
通过该平台,可以对城市管理的违法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并能够根据素材进行不断地机器学习和完善优化,让虚拟网络代替实体马路,视频监控代替人工巡查,实现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公共秩序精准化管控。首批接入了辖区重点场所、高发地段的视频监控点位300多个。
通过在系统内设置警戒区、重要点位监控区和违规案件类型等,可以做到24小时实时巡查,对占道经营、出店经营、游摊小贩、垃圾堆放、非机动车乱停放,沿街晾挂等城市管理方面的常见违法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和报警,大大缩减人工巡查人力成本,为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促进城市总体环境改善,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有效辅助。
二、下步展望
(一)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数字法治建设。
如果把数字法治建设与以信息化管理代替人类工作的过程相类比,那么对应的信息化系统的层次就可以看成与人类生理机能相对应的功能:比如,人体通过5观感知变化和刺激,而城市管理智能平台就是通过如移动终端、RFID、GPS、视频采集摄像头等无线传感器来收集各类信息。“江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通导遥平台”通过卫星照片、航拍照片及物联网设备和“千寻系统”通过高精度摄像头进行视频采集,都是在这一层级工作,通过密集、准确的定位,迅速发现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受时间、天气的限制及时的向上进行传递;区块链系统就是1个准确传递信息的神经网络,它可以将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一一对应、百分百的还原到大脑中,并通过可靠的记忆予以保存确保数据有效、不被篡改;智能算法是系统的大脑,通过精确计算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多维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政府服务的过程动态,形成各领域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时下发、派单和统计,形成从问题的发现、识别到判断、处置的全过程。
通过将多项最新技术进行整合应用,搭建起数字执法综合平台,不仅将以“技防”代替“人防”,减少低水平重复的监督管理上的工作量,同时也将收集、获取大量的城市管理执法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了解违法行为产生的特定时间、行为特征,实时监控这一趋势,从而找到问题产生根源,寻求更好的城市管理执法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使做出的行政决策更加的科学有效。但同时,构建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基础背后需要海量的数据做支撑。目前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各自独立,因安全性、数据主权等原因,很难做到互相关联使用,大大影响了数据整合的效率。
因此,如何在现有平台上确保数据的安全有效传输,建立部门间的互相信任,将网络安全建设的重心从“以网络防护、传统DC保护为中心”向“以云平台安全、大数据防护为中心”进行转变,将政务外网建设从“以网络共享应用为核心”向“以数据共享应用为核心”演进,将成为数字化建设的重点领域。
(二)推进更深层次应用,保障综合执法改革落实落地。
积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综合执法领域更深层次的应用,优化配置执法职责、整合精简执法权限和力量,辅助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活动,推动和保障综合执法改革落实落地。并按照整体政府的理念进一步推进数字法治建设,深化“系统+跑道”的任务结构、“平台+大脑”的技术逻辑、“改革+应用”的重大成果、“理论+制度”的话语体系。